心肺复苏是一个医学生必须从操作上和理论上都掌握的基本内容,操作中要注意胆大心细,有一个紧张的氛围。理论上必须清楚掌握每一个数字,比如按压的深度,按压的频率,呼气的时间等,都是考试中考查的主要内容,也是常考点。
一、初期心肺复苏
(一)尽早识别:
1.原来清醒的病人神志突然丧失,呼之不应;
2.摸不到大动脉(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测不到血压,心音消失;
3.自主呼吸停止;
4.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心脏按压的禁忌症:胸壁开放性损伤、肋骨骨折、胸廓畸形或心包填塞等。此时可以选择开胸心脏按压。
(二)尽早开始CPR:新生儿,心脏骤停主要为呼吸因素所致,其CPR程序为A-B-C方法。婴儿、儿童和1.成人CPR程序为C-A-B。
(1)C(胸外按压):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病人平卧,背部垫一木板或平卧于地板上。术者立于或跪于病人一侧。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在两乳头连线中点。将一手掌根部置于按压点,另一手掌根部覆于前者之上。手指向上方翘起,两臂伸直,凭自身重力通过双臂和双手掌,垂直向胸骨加压,按压深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1/3或至少5~6cm,大多数婴儿约为4cm,儿童为5cm。胸外心脏按压应有力而迅速,每次按压后应使胸廓完全恢复原位,即按压与放松比为1.1,频率至少100~120次/分。若因急救需求不得不中断,则应把中断时间控制在10秒以内。
(2)A(开通气道):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头后仰法。
(3)B(人工呼吸):进行有效的人工呼吸。进行人工呼吸时,每次送气时间应大于1秒。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为30:2。对于婴儿和儿童,单人复苏时,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值为30:2,若为双人复苏则为15.2。
三、高级心肺复苏
(一)尽早电除颤:适用于无脉室速和室颤,尽早将室颤转变为正常心律。单相波360J,双相波200J。一次除颤后立即实施5个周期的CPR后(约2分钟),再次评估,必要时再次除颤。
(二)呼吸支持:最佳选择是气管内插管,频率8~10次/分。
室颤和无脉室速者→立即除颤→CPR2分钟,仍然为室颤和无脉室速→再次除颤→CPR2分钟,同时给予肾上腺素、建立人工气道、监测PaCO2→再次除颤→CPR2分钟(如此循环)。
(三)药物治疗:复苏期间给药途径首选为经静脉或骨内注射,此外,还可以经气管内插管给药,肾上腺素、利多卡因和阿托品可经气管内给药,而碳酸氢钠、氯化钙不能经气管内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