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应激:是指各种刺激作用于个体,使其心理或生理的内稳态受到干扰时,个体在多因素作用下出现的、努力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动态过程。在心理学中,应激也被称为压力。
2.应激源:也称压力源,是机体内、外环境向机体提出的各种要求,经个体认知评价后可以引起心理及生理反应的各种刺激。根据应激源的性质一般分为:躯体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社会适应性应激源、文化应激源。
3.应激中间变量:个体应对刺激源的资源,根据其在应激中的作用可以分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包括:社会支持、应对方式、认知评价、个性特征、其他因素。
4.应激反应包括哪些方面?
1)应激的生理反应:急性应激反应和慢性应激反应
2)应激的情绪反应:焦虑、恐惧、愤怒、抑郁
3)应激的行为反应:对自身的行为做出的反应,针对应激源的行为反应
5.心身疾病主要特征:
1)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都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2)有明确的器质性病变或躯体功能性障碍的症状。
3)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4)遗传和个性特征与心身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存在个体易感性差异。
6.心身疾病发病原因:
1)心理因素:心理应激、个体的人格特征、情绪、个体对事物的认知评价
2)社会因素:人们根据在社会文化环境中感知到的信息来调节身心功能,使之满足社会的要求。
3)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心身疾病发病的生理基础,包括微生物感染、理化和药物损害、遗传、年龄、性别、免疫、血型等。
7.心身疾病的预防:
1)个体方面:培养健全性格,保持良好的情绪,建立防御机制,锻炼应对能力,良好人际关系,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积极就医等。
2)社会方面:做好家庭预防,积极解决实际问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等。
8.病人的心理需要:
1)患病期间的生存需要
2) 患病期间的安全需要
3)社会联系和交往的需要
4)患病期间尊重的需要
5) 患病时的自我成就需要
9.临终病人的心理:
否认期、愤怒期、悲伤期、协议期、抑郁期、接受期
10.我国医患关系的现状:
医患关系的商品化、医患关系的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