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点背景
6月3日,“高铁站台不能打伞”这一话题冲上热搜。从视频中可以看到,在站台等侯高铁时突降大雨,大量乘客抱团挤在站台中央无人打伞,有网友说“高铁站台打伞会有触电风险”,事实果真如此吗?
记者对此咨询了相关专业人士,专家表示,高铁站内打伞会触电,其实这是个“老谣言”了。“高铁站里打伞触电”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离电网足够近(小于0.5米)、地面上积水足够多、旅客撑的伞具有导电性。而最难具备的条件是“离电网足够近”,因为高铁电网距离站台垂直距离在4米以上,加之水平距离,即使姚明这样的身高打伞正常站立,都几乎不可能发生触电!所以与不能打伞相比,更重要的是与电网保持安全距离!
二、热点题目
近日,一则半露天高铁站台上,众多旅客无人打伞抱团躲雨的视频引发热议。由此,“高铁站雨天不能打伞”的观点一度登上热搜,广大网友为此展开激烈讨论。记者向12306进行咨询,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没有禁止旅客在站台打伞的相关规定。对此你怎么看?
三、热点分析
1.表态
当我看到这则新闻和网友的科普时,我确实觉得有些好笑。但试想一下,如果我当时在现场,其他人也都没有打伞,甚至还有人提醒我不要打伞,可能那个被笑话的人就是我了。因此,对于此次高铁站不能打伞的谣言,我有以下三点思考。
2.分析解决
第一,宣传提示不到位。在我们的公共服务中,我们往往习惯性宣传一些“不可为”的注意事项,就像我们在铁路运输当中,往往会告知乘客候车时不要逾越站台黄线,车厢内不要吸烟等等。可以理解这是为了更好地防范严重事故和损失,但其实向群众宣传一些“可为”且群众“不知道如何为”的事情也有必要——比如高铁座椅如何调节靠背,可能很多第一次乘坐高铁的人就不知晓,正如此次打伞事件一样。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不仅给群众带来了不便,我们好心设置的资源和服务可能也会白白浪费。因此,我认为对于这方面我们今后也应该多多予以宣传引导,比如通过张贴温馨提示语,或由现场工作人员进行提示,来更好地帮助群众知晓和使用,给他们带来便利。
第二,设施建设不到位。虽然近年来很多高铁站都已经采取了屋面全封闭式结构,站台上基本也能够满足遮风避雨的需求,但很多小站台和建设年代比较久远的站台却仍然存在类似这次事件中的问题,或者其他问题,这显然也给群众的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在后续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广泛调研、实地勘测等多种手段,深切了解人民群众的诉求意见,侧重于把资源建设的数量转化为质量,在公共服务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三,科学素养不到位。其实除了像“高铁站不能打伞”这样的“老谣言”,群众间还流传着很多其他类似的谣传信息。最典型的,我身边的家族群里经常会转发类似于“喝汤补钙”“喝粥养胃”这样的养生伪常识,但是这些却被很多长辈们信以为真,也往往会给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在科学文化素养的提升上下功夫,比如学校在教学一些学科理论知识的课程中,可以多和我们生活当中的实践案例去结合,这样既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起到教育反哺的作用。又比如,我们可以多在社会上开展一些科学知识的线下讲座,或者鼓励一些线上的自媒体科普作者等,真正做到以社会科学素养的提升,推动中国式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