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专业知识》:病毒性肝炎
2020-04-10 |
【导读】病毒性肝炎的分类。更多招考资讯,备考干货,笔试资料,辅导课程,时政资料,欢迎关注重庆医院招聘信息网。
病毒性肝炎是同学们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病毒性肝炎总共有五种:甲肝、乙肝、丙肝、丁肝和戊肝,对应的病毒分别是HAV、HBV、HCV、HDV和HEV。接下来我们就从流行病的三方面来总结一下病毒性肝炎,希望能帮大家应对考试。
1.传染源
甲、戊型肝炎:甲型肝炎无病毒携带状态,传染源为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性最强的时期为潜伏期末和黄疸前期。
乙、丙、丁型肝炎:主要是急、慢性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2.传播途径
甲、戊型肝炎:粪-口途径传播。丙型肝炎暴发流行均由于粪便污染水源所致。
乙、丙、丁型肝炎: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性传播。输血及血制品曾是丙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输血后肝炎70%以上是丙型肝炎。
3.易感人群
除各型肝炎的抗病毒阴性者外,各型的易感者总结如下:
甲型肝炎:6个月以下的婴儿有来自母亲的抗HAV而不易感,6个月龄后,血中抗HAV逐渐消失而成为易感者。
乙型肝炎:婴幼儿是获得HBV感染的最危险时期。新生儿通常不具有来自母体的先天性抗HBs,因而普遍易感。
丙型肝炎:人类对HCV普遍易感。抗HCV并非保护性抗体,感染后对不同病毒株无保护性免疫。丙型肝炎的慢性化率达到了60%~80%。
丁型肝炎:与HBV以重叠感染或同时感染形式存在,以前者为主。我国西南地区感染率较高,在HBsAg阳性人群中超过3%。人类对HDV普遍易感。
戊型肝炎:原有慢性HBV感染者或晚期孕妇感染HEV后病死率高,抗-HEV多在短期内消失,少数可持续1年以上。
以上就是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考点总结,大家在答题的时候要做到认真审题,防止自己犯错误。祝愿同学们考试顺利!
展开全文

温馨提示:若您在查看过程中遇到附件无法正常打开的情况,请您将本文链接复制,并粘贴至手机浏览器进行打开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