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专业知识》:贫血的鉴别
2020-05-08 |
【导读】贫血的鉴别。更多招考资讯,备考干货,笔试资料,辅导课程,时政资料,欢迎关注重庆医院招聘信息网。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贫血共有的临床表现:
1.皮肤黏膜:皮肤黏膜苍白是贫血的主要表现,溶血性贫血可引起皮肤黏膜黄染。
2.神经系统: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和注意力不集中等。
3.循环系统:组织缺氧、心悸、心率加快、脉压升高和贫血性心脏病等。
4.血液系统:造血系统肿瘤疾病贫血、溶血性贫血、骨髓纤维化贫血和脾功能亢进性贫血可合并脾大。
5.小儿特殊表现:小儿贫血可有髓外造血表现,肝、脾可轻度肿大。
我国规定:成年男性血红蛋白(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即可诊断为贫血。
通过以上表现加上Hb降低判断患者有贫血,再确定贫血类型:
各类型贫血的鉴别要点:
缺铁性贫血 | 巨幼细胞性贫血 | 溶血性贫血 | 再生障碍性贫血 | |
病因 | 1.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多见于6个月~2岁婴幼儿、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 叶酸、维生素B12缺乏 | 红细胞遭到破坏:1.血管内溶血(见于血型不合输血、输注低渗溶液或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 1.病毒感染:特别是肝炎病毒。 |
2.吸收障碍: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 | 2.血管外溶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和温抗体自身免疫性HA) | 2.化学因素:特别是氯霉素类抗生素。 | ||
3.铁丢失过多:各种慢性失血(痔、月经过多)。 | 3.长期接触X射线、镭、放射性核素等。 | |||
临床表现: | 1.贫血一般表现。 | 1.贫血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轻度黄疸。2.胃肠道症状:牛肉样舌。3.神经症状:对称性麻木,深感觉障碍,共济失调,可有精神症状。 | ①血管内溶血:起病急,患者出现剧烈腰痛、四肢酸痛、头痛、呕吐、寒战高热、轻度黄疸,可有血红蛋白尿、血红蛋白血症、含铁血黄素尿出现,游离胆红素不高。短期内休克、衰竭死亡。 | ①贫血。 |
2.组织缺铁表现:(1)精神异常:烦躁易怒、异食癖;(2)口腔:口腔炎、舌炎和Plummer-Vinson综合征(缺铁性吞咽困难);(3)匙状甲(反甲);(4)皮肤干燥,毛发干枯;(5)易感染,发育迟缓、智力低下。 | ②血管外溶血:起病缓慢,以贫血、明显黄疸、肝脾肿大为特征,游离胆红素增高,长期高胆红素血症,致胆石症、肝功能减退。 | ②感染: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感染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 ||
③出血:不同程度的皮肤、黏膜出血。 | ||||
实验室检查 | 1.血象:(1)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27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2)血片中可见红细胞体积小、中央淡染区扩大。(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3)网织红细胞可正常或轻度增高。 | 1.血象:呈大细胞性贫血,MCV、MCH均增高,MCHC正常;重者全血细胞减少;中性粒分叶过多。(大细胞正色素) | 1.抗人球蛋白(Coombs)试验阳性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最具诊断意义的实验室检查。 | 1.血象:全血细胞减少,重度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高。 |
2.骨髓象:(1)增生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2)核老浆幼。 | 2.骨髓象:增生活跃,红系增生显著,各系均巨幼变(胞体大,胞质较胞核成熟,“核幼浆老”),骨髓铁染色增多。 | 2.酸溶血试验(Ham试验)是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经典的确诊试验。 | 2.骨髓象:骨髓增生重度减低,骨髓小粒空虚,可见较多脂肪滴。 | |
3.铁代谢:血清铁(SI)降低,转铁蛋白饱和度(TS)降低,血清铁蛋白降低,总铁结合力(TIBC)增高。 | / | / | / | |
治疗要点(其中缺铁贫的治疗考察相对较多) | 1.病因治疗。 | 1.去除病因。 | 1.病因治疗 | 1.对症治疗:输血、控制感染、止血。 |
2.补铁治疗(1)口服铁剂:口服后,先是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增多,5~10天达高峰;血红蛋白2周后开始升高,2月左右恢复正常;但仍需服用铁剂4~6个月(小儿为6~8周),待铁蛋白正常后停药。(2)注射铁剂:不能口服铁剂或口服障碍者,最常用的是右旋糖酐铁。 | 2.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 | 2.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糖皮质激素(首选),脾切除,免疫抑制剂,输洗涤红细胞。 | 2.免疫抑制治疗:环孢素、抗淋巴/胸腺细胞球蛋白。 | |
3.促造血治疗:雄激素、造血生长因子。 | ||||
4.造血干细胞移植 |
展开全文

温馨提示:若您在查看过程中遇到附件无法正常打开的情况,请您将本文链接复制,并粘贴至手机浏览器进行打开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