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伦理学与医学伦理学。更多招考资讯,备考干货,笔试资料,辅导课程,时政资料,欢迎关注重庆医院招聘信息网。
一、伦理学
(一)概念
又称道德哲学,是对人类道德生活进行系统思考和研究的一门科学,是现代哲学的学科分支。
(二)类型
理论伦理学、描述伦理学、规范伦理学、比较伦理学、实践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
(三)伦理学的基本理论
1.效果论:又称目的论,其功利论(又称功利主义)与公益论都属于效果论或目的论。其一,功利论是主张以人们行为的功利效果作为道德价值之基础或基本评价标准。它又分为行为功利主义与规则功利主义:前者主张行为的道德价值必须根据最后的实际效果来评价,道德判断应该以具体情况下的个人行为之经验效果为标准,而不是以它是否符合某种道德为标准;后者认为人类的行为具有某种共同特性,其道德价值以它与之相关的共同准则之一致性来判断,或道德判断不是以某一特殊行为的功利效果为标准,而是以相关准则的功利效果为标准。19世纪,英国的伦理学家边沁和密尔提出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道德原则,为功利论做了系统的、严格的论证。其二,公益论是主张人们在进行道德评价时,应当从社会、人类和后代的利益出发,从整体和长远角度来评价人们的行为,只有符合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行为才是道德的。公益思想古已有之,功利论的产生和发展对公益论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马克思伦理学使公益论有了新的发展。
2.道义论:判断一个行动应该不应该做或行动的对错看行动本身是否按照规定的义务办动机论的、道德判断的标准在于产生行为的原则规范本身是否是道义的。
3.美德论:又称德性论或品德论,它主要研究作为人所应该具备的品德、品格等。具体地说,美德论探讨什么是道德上的完人,即道德完人所具备的品格以及告诉人们如何成为道德上的完人。美德论的历史源远流长,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最早提出“美德即知识”,亚里士多德则构建了较完整的美德论体系。此后,许多伦理学家都在亚里士多德美德论体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美德论体系。因此,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民族都保留了许多传统美德,如仁慈、诚实、廉洁、公平、进取等,并且这些传统美德经过世代验证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共同的行为准则或规范。
二、医学伦理学
(一)概念
医学伦理学是以医德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运用一般伦理学原理和主要准则,在解决医学实践中人们之间、医学与社会之间、医学与生态之间的道德问题而形成的学说体系,是医学与伦理学相互交叉的新兴学科。
(二)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
1.西方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
(1)古希腊时期的医生希波克拉底:西方“医学之父”,也是西方医德的奠基人。《希波克拉底全集》中著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是专门论述医德的文献。
其中提出的不伤害原则、病人利益原则、保密原则已成为西方医德传统的核心。
《希波克拉底誓言》主要内容:①阐明了行医的宗旨,“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②强调医生的品德修养,“无论至于何处,遇男遇女,贵人奴婢,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利益,并检点吾身,不做各种害人及恶劣行为,尤不做奸诱之事”。③强调尊重同道,“凡授我艺者敬之如父母,作为终身同业伴侣,彼有急需我接济之,视彼儿女,犹如兄弟,如欲受业,当免费并无条件传授之”。④提出为病家保密的道德要求:“凡我所见所闻,无论有无业务关系,我认为应守秘密者,我愿保守秘密”。这些医学思想为当今的医学伦理思想奠定了基础。
(2)古罗马名医盖伦指出“作为医生,不可能一方面赚钱,一方面从事伟大的艺术---医学”明确了医学职业的利他性。
(3)文艺复兴时代,人道主义日盛。德国医生胡弗兰德的在《医德十二缄》提出了医学应秉持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观点。
(4)1864年8月,法国、比利时、葡萄牙等12个国家在瑞士首都日内瓦签署《日内瓦公约》,是现代医学人道主义的首次规范性表述。
(5)2002年,美国内科学基金、美国医师学院基金和欧洲内科医学联盟共同发起和倡议,发表了《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该宣言已被3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个国际医学组织认可和签署该宣言,成为引导现代医学职业发展的风向标。
2.我国医学伦理学发展
(1)古代医学伦理学
①儒家称医术为“仁术”,“医乃仁术”即医学是一门“救人生命”、“活人性命”的技术,不仅体现了医学的人道主义精神,而且还反映了医学的社会职能和医生的职业道德特点。因此,“医乃仁术”贯穿于全部医德的内容之中。
②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提出医生应“精研方术”与“知人爱人”的观点,并特别批评了当时医界存在的不道德行径。
③唐代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论大医精诚论》提出:“人命之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大医精诚论”是我国古代医学伦理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2)我国近代医学伦理学:以爱国主义和革命人道主义为其特征。
(3)社会主义医学伦理学
我国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是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
1988年12月,卫生部颁布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其实施办法》中提出了七条医德规范,概括为:“救死扶伤,人道待人;尊重病人,一视同仁;文明礼貌,关心体贴;谨言慎行,保守医密;互学互尊,团结协作;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严谨求实,精益求精”。
1999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明确规定:“医师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非法收受患者财物或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并从立法目的、医师素质、执业规则、考核和培训、法律责任等多方面对医学伦理问题加以立法,表明医生的职责应是人道主义的。
(三)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医学实践中所有的医德现象。具体研究对象主要涉及医患之间的道德现象、医际之间的道德现象、医社之间的道德现象、医学科研道德现象、生命道德现象五大课题。
2.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内容
(1)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医学伦理的产生、发展规律、本质、特征及演变;
(2)医学伦理学的规范体系:包括医学伦理的基本原则、规范和范畴;
(3)医学伦理学的实践规律:包括医学伦理素养的形成和教育、评价等;
(4)医德现实难题:包括医学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中产生的伦理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