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1日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试题
一、单选题
1、实施“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教学,教师向学生推荐研习作品,下列合适的是( )。
A.《边城》
B.《东方》
C.《雪国》
D.《红字》
2、学习“外国诗歌”开展后,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外国诗人的其他作品,下列不适合的是( )。
A.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
B.艾略特《荒原》
C.普希金《致恰达耶夫》
D.雪莱《西风颂》
3、教学戏剧单元,老师让学生根据台词撰写人物内心活动并设计人物动作、表情,然后在班内互相交流。对上述做法的分析,不合适的是( )。
A.可以打破对文本的唯一解读,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B.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台词对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的作用。
C.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戏剧冲突并深刻理解作品主题。
D.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来训练提升学生的舞台表现力。
4、实施“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教师指导学生梳理虚词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下列语句中的“以”用作连词的是( )。
A.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先进》)
B.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孟子·公孙丑上》)
C.农人告余以春及。(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D.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5、在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要求学生在括号里补充句子省略的内容,下列不合适的是( )。
A.客闻之,请买其方(为)百金。(《庄子·逍遥游》)
B.沛公军(于)霸上。(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C.引(之)以为流觞曲水。(王羲之《兰亭集序》)
D.(齐)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苏洵《六国论》)
6、古诗词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含有“菊”意象的诗句。下列诗句中的“菊”蕴含隐居之意的是( )。
A.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
B.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刘彻《秋风辞》)
C.栽成五柳吟归去,漉酒巾边伴菊闲。(汪遵《彭泽》)
D.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秦观《满庭芳》)
7、实施“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教师指导学生研读《论语》,开展研习学习,下列做法合适的是( )。
A.设置人物形象鉴赏专题,并以梳理主要人物言行为学习目标。
B.提供本专题所选语录的译文,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默写。
C.要求学生查阅、比较名家评点,形成对重要语录的深入理解。
D.组织全体学生观看电影《孔子》,评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8、教学“成语运用”专题课,教师提供例句要求学生辨析,下列语句中成语运用恰当的是( )。
A.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但也不能忘记粮食匮乏的蹉跎岁月,要拒绝舌尖上的浪费,自觉践行“光盘行动”。
B.作为一名科普作家,他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绚丽多彩、光怪陆离的植物世界。
C.在娱乐圈中,她从默默无闻的群众演员成长为炙手可热的一线明星,靠的是远超常人的自律和勤奋。
D.在赛后采访中,许多球迷认为主力队员状态不佳,表现差强人意,接连失误导致比分被对手反超。
9、教研组研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评价”的理解,下列不合适的是( )。
A.语文课程评价要综合发挥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选拔等多种功能。
B.语文课程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发展需求。
C.语文教师作为课程评价的唯一主体,应当依据评价结果对学生提出学习建议。
D.教师可根据实际采取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10、开展“《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教师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学术类著作基本方法,下列合适的是( )。
A.分小组进行田野调查,提炼典型社会现象,形成理论发现。
B.归纳各章主旨,撰写相应的内容摘要,绘制全书思维导图。
C.组织开展班级诵读比赛,涵泳和赏析作品语言的优美之处。
D.到图书馆借阅社会学理论经典著作,系统学习社会学理论。
【材料】
阅读某教师在教学《说“木叶”》时设计的表格,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1、对上述表格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从内容上看,本节课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教学。
B.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重要概念,辨析概念之间的关系。
C.表格的作用是通过梳理提炼,提升学生赏析作品语言的能力。
D.表格横向的三个维度体现了由点到面、逐步拓展的教学逻辑。
【材料】
阅读《氓》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师: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之一是品味诗歌之美,让我们先从细节中去探究。比如诗中多次写到淇水,朗读相关诗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说说这些细节有什么作用。(学生齐读)
生:“送子涉淇”写女主人公在淇水送别“氓”,淇水见证了她对爱情的痴迷。
生:“淇水汤汤”描写了淇水水流盛大的样子,仿佛也在为女主人公被抛弃而伤心流泪。
生:“淇则有岸”这句诗说淇水有岸反衬出女主人公认为自己如果与氓“偕老”,就会有无边的迷惘,淇水成为她迷惘时的精神寄托。
师:大家都说得很有道理,淇水既是故事发生的环境要素,也是女主人公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的见证,诗中的淇水是音乐剧的背景。
12、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将“品味诗中细节”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符合单元学习要求。
B.教师重点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体会“淇水”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C.教师指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理解“淇水”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D.教师对学生思考的总结,目的在于将零散的古诗词知识系统化。
【材料】
阅读教研论文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中的《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新闻报道。在教学中应突出标题独特之处,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
第一,角度和句式。作者选择了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个角度进行报道,用“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个特殊的句式作为标题,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第二,结构和语言。****部分采用现实场景与历史材料互相穿插的结构,在对事实的记述中使用了包含****色彩的词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13、对上述教研论文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新闻教学应突出引导学生认识标题的抒情性、标志性、象征性。
B.新闻教学应通过把握结构、品析语言,准确理解新闻的真实性。
C.学生应抓住包含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新闻语言的典型性。
D.学生通过分析对比等手法,能认识到学习新闻要关注其独特性。
【材料】
阅读某教师单元教学叙事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在“走近鲁迅”的任务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从《狂人日记》《药》《铸剑》中深入领悟鲁迅小说主题与叙事艺术的和谐统一,分析其结构上采用的新形式,以及其文学的独特视角;从《灯下漫笔》《“友邦惊诧”论》中学习体会鲁迅杂文。从现象入手,层层剖析、犀利冷峻的行文风格;从《过客》中的路分析鲁迅散文诗里的独特意象,以及隐含的深层含义。继而,我引导学生联系在必修课中学过的鲁迅作品,进一步认识鲁迅在“立人”思想、文化批判和题材形式等方面所彰显的原创性和源泉性的***,理解和消化他留下的丰富的思想文化与文学遗产,认真思考鲁迅及其作品的当代意义,激发学生了解鲁迅的热情和**鲁迅作品的兴趣。最后,要求学生借鉴鲁迅杂文的写法就****问题或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写一篇杂文,进行分析和讨论。
14、对上述教学叙事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精读鲁迅作品,把握其精神内涵与艺术价值,是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B.领悟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旨在把握其文学视角的独特性和形式的独创性。
C.采用单篇精读的方式来教学,是由于散文诗与小说、杂文的文体特点不同。
D.作为选修专题学习,既要注重与必修专题的衔接,又要有一定深度和难度。
【材料】
阅读某教研组集体备课的研讨记录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教研组长:这周教学统编教材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本单元写作教学内容是“审题与立意”,请大家谈谈备课的想法。
教师1:我认为审题必须要抓住关键,弄清题旨。要引导学生抓住题干或所给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挖掘有价值的信息,提炼归纳,把握命题者的意图。重点思考题目中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应该如何界定,可以从哪些方面立意。
教师2:我认为立意要具体、明确。可以引导学生在题目或给定材料的范围之内自选合适角度或划定中心思想,选择小切口,进行深挖掘,从特定的题材中体现主旨。
教师3:还要关注立意多角度性。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辩证地分析事理,鼓励他们从常见的自然现象中开掘新的意义,从而形成新的见解。
15、对上述研讨记录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师1提出的抓住材料关键信息的方法,侧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B.教师2主张的“小切口,深挖掘”是提高学生立意能力的有效策略。
C.教师3强调立意要有独创性,说明教师重视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培养。
D.教师3在对“审题与立意”的思考上,比教师1和教师2都更深入。
二、案例分析题
【材料】
案例:阅读教师录制《苏武传》授课视频的讲稿片段,完成第16题。
请同学们想一想,单于利用派卫律劝降?卫律是怎样劝降的?苏武在卫律劝降中表现出怎样的?
单于是在“会论虞常”并“剑斩虞常已”的情况下,派卫律劝降。
卫律的劝降经历了三个回合。第一回合,卫律“举剑欲击之”,迫使张胜投降,卫律以“副有罪,当相坐”威胁苏武,遭到苏武“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的有力反驳。卫律“复举剑拟之”,苏武岿然“不动”。第二回合,卫律以牛马满山尽享荣华,得以“拥众数万,马畜弥山”来诱惑,苏武则以“不应”****和蔑视,第三回合,卫律无耻声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若此时不降,“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苏武痛骂卫律“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不忠不义;继而****“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将造成“匈奴之祸,从我始矣”的后果。苏武面对威逼利诱,展现了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高贵品格。
接下来,单于利用什么时机派李陵劝降?李陵是怎样劝降的?苏武在李陵劝降中展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单于利用苏武再次陷入生存绝境的时机派李陵来劝降,李陵首先以“信义安所见乎”,强调***信义却无人知晓,继而历数苏武家人的不幸,哥哥苏嘉“****”,弟弟苏贤“惶恐饮药而死”,老母“已不幸”,妻子“已更嫁”,两个妹妹和三个孩子“存亡不可知”,强调苏武已无亲****,最后,批评皇帝昏聩冷酷,令大臣“安危不可知”。
苏武感念李陵的推心置腹,但态度坚决,“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他将道义置于个人恩怨之上,**,以“臣事君,犹子事父也”表达对君臣关系的理解,自己****;更表达了“不得志,独行其道”的坚定信念。
16、(1)教师从“单于利用什么时机劝降”以及“卫律、李陵如何劝降”的角度,引导学生探究苏武的形象特点,请评析这一做法的合理性。
(2)请从“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的角度评析教师设问与讲解的不足。
【材料】
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17-18题。
松柏独在
①小马从小喜欢植物,他喜欢牡丹的国色天香,喜欢海棠的清新淡雅,可他最爱的还是松柏的终年青翠。考大学时,小马选择攻读植物学专业,妈妈送给他一句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②小马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大学学业。毕业时,同学们都争抢着要到大城市谋求发展,只有他选择去西藏:“青藏高原上生长着世界上最高大的松树,我要找到它们,发掘它们的价值。”
③小马如愿以尝地来到青藏高原,成为一名植物学工作者。十多年过去了,高原的烈日在小马的脸上隽刻下深深的岁月印记。大家对他的称呼也由“小马”逐渐变成了“老马”。
④由于老马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一直无法登上那几座日思夜想的雪山,但是他探索世界种子宝库的努力却从未停止。他加强身体训练,只为登上那几座雪山,寻找那一颗松柏。终于,在医生的许可下,他踏上了攀登雪山的旅程。
⑤向导告诉老马,当地人告诉他山上有很多奇高的松柏。老马顿时眼中放光,那很可能就是他要找的高原巨松。一路上,冷风刺骨,老马那本就不强壮的心脏剧烈地跳动,但老马没有退缩,为了心中向往的高原巨松,他毫无畏惧。
⑥终于,老马来到一片参天古松的脚下。这些松树是那么粗壮、那么高大。老马抬头望去,这些松树直指湛蓝的天空。老马兴奋极了,连忙带着同行者收集起松柏的枝叶和种子。老马忽然想起母亲说的那句话——真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啊,在这高寒地带,唯有孤傲的松柏能在砾石间深深扎根!
⑦老马和同事们将这些***标本和种子带回实验室研究。他们惊喜地发现,高原巨松的树皮里****的药用成分。
⑧长年的高原生活与****工作,让老马的心脏问题日益严重。但老马热爱自己的植物研究工作,他****,不敢停歇,不会停歇!在第二十三次攀登雪山采集植物标本的过程中,老马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⑨老马走了,他守护的高原巨松仍在。老马走了,但他的精神像松柏一样长青。
17、请从第③⑤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
18、请指出该习作在写人叙事方面的一个优点或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三、教学设计题
【材料】
阅读本文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9~21题。
课文原文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课文介绍
该课文为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中的**文言文。本单元其他课文是《劝学》《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单元介绍
学习本单元,以“学习之道”为核心,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要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关注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他们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学会发现问题,从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阐述自己的看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阅读古今中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阅读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在阅读各类文本时,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思辨能力。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19、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20、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21、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
本文第2段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请结合该段具体内容说说文中对比论证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注:试题来源于考生回忆及网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