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师公招
【每日一练】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常识判断专项(8.13)

1、生产力、政治、文化共同构成了制约教育制度的因素。下列选项中难以反映生产力对教育制度制约功能的是( )。

A.古代学校教育内容大多是伦理、宗教内容,而非生产知识与技能

B.一些发达国家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达到12年

C.近代以来出现了一些专门培养工业、农业、商业人才的学院

D.同样是资本主义国家,法国在教育行政上实施集权制,而美国则实施分权制

 

【金标尺答案】D

本题考查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经济关系。

同为资本主义国家,法国在教育行政上实施集权制,而美国在教育行政上实施分权制。同样是实施分权制,美国的分权制又与英国的分权制不同,各自有自己的传统和特色。这些都是因为文化的不同,故D项符合题意。

A项:在古代学校教育的内容绝大多数都是伦理的、宗教的内容,而不是生产知识与技能。这与当时生产力及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不高,不需要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来传递劳动知识和技能有关。A项可以反映生产力对教育制度的制约功能。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B项: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一些国家已经达到了12年。这说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大。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C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专业化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才会出现有关工业、农业、商业等专业或职业的学校。C项可以反映生产力对教育制度的制约功能。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D。

 

2、教育的逻辑起点是人类社会的产生,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这体现了教育的哪种社会属性( )。

A.历史性

B.继承性

C.相对独立性

D.永恒性

 

【金标尺答案】D

本题考查教育的概述——教育的社会属性。

教育的永恒性强调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也就是说最早有了人类社会,也就有了教育。故D项符合题意。

A项:教育具有历史性强调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B项:教育具有继承性强调任何一种教育都是在以前的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前一种文化教育有着密切的承接关系。就教育的历史发展看,新的教育总是继承了以往教育的全部成果,吸收和利用了那些能够促进人身心发展的,具有真理性和永恒性的教育要素,并将其纳入新的教育理论体系之中。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C项: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既体现为教育有质的规定性、有继承关系,也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往往是不平衡的,教育可以超前,也可落后于政治、经济、文化。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D。

 

3、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其中,( )体现了“五四”运动以来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一直沿用至全国解放初期,是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

A.壬寅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癸卯学制

D.壬戌学制

 

【金标尺答案】D

本题考查学制——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

1922年,由当时留美派主持的教育联合会与北洋政府教育部联合,进行了一次旧中国学制的重大改革,所颁布的学制称作“壬戌学制”。这一学制以美国的“六、三、制三”为蓝本,实行“六、三、三、四”制。该学制高中增加职业科,大中学校课程采用学分制、选科制,考虑到了青少年的不同需要和个性发展,体现了“五四”以来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这个学制从小学到大学比癸卯学制缩短了5年,为16年,并在小学实行四二分段。这一改革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十分有利,后虽经几次修动,但均无重大变化,一直沿用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故D项符合题意。

A项:1902年,清朝政府颁布了壬寅学制,亦称《钦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教育史上正式颁布但未实行的第一个学制。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B项:壬子癸丑学制对旧学制修订,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首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C项:1903年的“癸卯学制”也叫《奏定学堂章程》,承袭日本学制,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学制三段五级,教育目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不允许男女同校。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D。

 

4、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起到调节作用,能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哪种规律?(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均衡性

D.互补性

 

【金标尺答案】D

本题考查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的身心发展特征的掌握。人的心理发展的特征包括以下几点: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稳定性、个别差异性等。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指身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时,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使儿童不至于因某种生理机能的缺陷而严重的阻碍其整体发展水平的实现。因此,在教学中要求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长善救失,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

A项: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由中心到四周的发展过程。如果把人的身心发展比作是爬楼梯的话,顺序性则指的是从第一台阶到最后一台阶的过程,是从低到高、不可逆、不可跨越的。要求在教学中要做到循序渐进,一切拔苗助长、陵节而施的行为则是违背顺序性的。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B项: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不同发展阶段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上一阶段的发展水平影响下一阶段发展方向的选择。要求教育教学要注意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C项:不均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D。

 

5、为弘扬“红岩精神”,周老师带领同学们去参观重庆白公馆、渣滓洞、红岩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景点,周老师采用的德育方法是( )。

A.自我教育法

B.情感陶冶法

C.说服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金标尺答案】C

本题考查德育——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分为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法。其中事实说服法是指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实际,用各种生动具体的事实来说服学生,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形成正确认识的方法。主要包括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题干中,老师带领学生去参观白公馆、渣宰洞就是让学生去实地参观从而获得正确的认识。故C项符合题意。

A项:自我教育法也称为道德修养法,指的是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方法。品德修养是建立在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发展基础上的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B项:情感陶冶法是指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情感陶冶法主要是运用以境染情、以境触情、以境陶情的原理对受教育者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在认识上和情感上逐渐完善。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D项:品德评价法是指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方法。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C。

展开全文
温馨提示:若您在查看过程中遇到附件无法正常打开的情况,请您将本文链接复制,并粘贴至手机浏览器进行打开操作。
金标尺教育
点击查看 更多招考
扫码关注 招聘考试公众号
随时随地了解考试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