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教育公基》:小艾伯特实验/小阿尔伯特实验(华生)

必知实验12:小艾伯特实验/小阿尔伯特实验(华生)

小艾伯特实验(Little Albert Experiment)是一个显示人类经典条件反射经验证据的实验。这项研究也是一个刺激泛化的例子。它是在1920年由约翰·布罗德斯·华生和他的助手罗莎莉·雷纳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行的。约翰·布罗德斯·华生在野外观察儿童后,有兴趣寻求对他儿童反应观念的支持,此外,他推断这种恐惧是天生的,或由于非条件反应。他认为,根据经典条件反射原理,他可以制约儿童恐惧另一个通常儿童不会害怕的独特的刺激。

 

1.简介

约翰·华生和罗莎莉·雷纳从一所医院挑选了9个月大的艾伯特进行这项研究。艾伯特的母亲是哈里特巷Harriet Lane Home残疾儿童的奶妈。“艾伯特是华生和雷纳进行实验的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斐马克诊所一名雇员的儿子”。在实验开始之前,小艾伯特接受了一系列基础情感测试:让他首次短暂地接触以下物品:白鼠、兔子、狗、猴子、有头发和无头发的面具、棉絮、焚烧的报纸等。结果发现,在此起点,小艾伯特对这些物品均不感到恐惧。

大约两个月后,当小艾伯特刚超过11个月大,华生和他的同事开始进行实验。开始时,把艾伯特放在房间中间桌上的床垫上。实验室白鼠放在靠近艾伯特处,允许他玩弄挥它。这时,儿童对白鼠并不恐惧。当白鼠在他周围游荡,他开始伸手触摸它。在后来的测试中,当艾伯特触摸白鼠时,华生和雷纳就在艾伯特身后用铁锤敲击悬挂的铁棒,制造出响亮的声音。毫不奇怪,在这情况下,小艾伯特听到巨大声响后大哭起来,并表现出恐惧。经过几次这样将两个刺激配对,白鼠再次出现在艾伯特面前。这时,他对白鼠出现在房间里感到非常痛苦。他哭着转身背向白鼠,试图离开。显然,这名男婴已经将白鼠(原先的中性刺激,现在的条件刺激)与巨响(非条件刺激)建立了联系,并产生了恐惧或哭泣的情绪反应(原先对巨响的无条件反射,现在对白鼠的条件反射)。

这个实验导致如下一系列的后果:

巨响(非条件刺激)出现,引起恐惧(无条件反射)。

白鼠(中性刺激)与巨响(非条件刺激)同时出现,引起恐惧(无条件反射)。

白鼠(条件刺激)出现,引起恐惧(条件反射)。在这里,学习发生了。

这个实验让人疑惑的是,小艾伯特似乎推广了他的反应,在实验的17天后,当华生将一只(非白色的)兔子带到房间,艾伯特也变得不安。对于毛茸茸的狗、海豹皮大衣,甚至华生戴上有白色棉花胡须的圣诞老人面具出现在他面前,他都显示出相同的反应,不过艾伯特并不惧怕一切有毛发的东西。

 

2.争议

该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有争议。录像显示该婴儿有痴呆和发育残疾的迹象。因此小艾伯特不是正常儿童,这会影响实验的结论。还有实验伦理的争议,因为该实验完成后,实验者并未去除婴儿的条件反射,扭曲了婴儿的心理,被后来的人认为违反学术道德。2009年,Beck、Levinson和Irons想调查该实验对小艾伯特后来的生活的影响,他们发现该婴儿已经在6岁的时候死于脑水肿,因此该实验对其后来的发育的影响无从知晓。受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研究的影响,著名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约翰·华生想知道人的情绪反应是否可以通过条件反射习得,于是他和他的助手在1920年进行了著名的“小艾伯特实验”。当时约9个月大的小艾伯特被带到了实验室,此前的小艾伯特并没有表现出过对小白鼠的恐惧。实验起始阶段,华生将一只小白鼠放到小艾伯特面前,接着又向小艾伯特展示了兔子、猴子、面具、以及烧着的报纸等,并观察小艾伯特的反应。像其他孩子一样,小艾伯特表现出对这些物品的兴趣而不是恐惧。接着,华生在实验中加入了一个刺激变量-用铁锤敲击铁棒制造出吵闹的噪声:每当小艾伯特和小白鼠接触时,华生就敲击铁棒发出噪声,这个声音把小艾伯特吓坏了,小艾伯特因此感到害怕并大哭。经过数次的“小白鼠—吵闹的噪声”配对出现,当再次面对小白鼠时,即使没有铁锤敲击铁棒的声音,小艾伯特也会产生情绪反应大哭并躲避。更令人感到惊讶的是,此后小艾伯特不只对小白鼠产生恐惧,还对很多其他类似的白色物体和毛绒物品都感到恐惧,比如华生助理穿的毛皮大衣和戴着圣诞老人胡须(白色棉花制作)的华生,都使小艾伯特害怕。

如果说华生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条件反射原理验证“行为可以被训练,恐惧也可以习得”,那么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他的实验目的达到了,最起码这个实验中小艾伯特的恐惧确实是后天习得而不是天生的。但令人唏嘘和费解的是,实验结束后华生并没有对小艾伯特进行恐惧消除。

后来有报道说,在华生最初的计划中,他是要对形成恐惧的小艾伯特进行矫正的,以此来证明后天习得的恐惧可以消除。然而,在行为矫正还未来得及进行之前小艾伯特就被从试验中带走了,因此人们说华生创造了一个原本并不存在恐惧的婴儿。然而,也有人说这个实验的开始就是个错误,是华生的不负责任导致了这样的结局。确实,从现在的角度出发,这个实验是很难进行的,因为这不符合现当代研究标准,是不道德的。而且关于实验是否取得了小艾伯特妈妈的同意以及妈妈是否被告知完全实验的内容也备受关注。此外,实验引起广泛讨论的另一个方面是关于实验设计和程序的问题,如华生和助手并没有设计出一个客观的方法去评估小艾伯特的反应,而仅仅依赖他们的主观解释去进行评估。

所有家长都希望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健康快乐地成长,然而华生的实验给小艾伯特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由于年龄太小,没人知道小艾伯特在实验结束之后是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但从实验记录中对小艾伯特后来见到毛绒玩具或长毛小动物时反应的描写——“他大哭大叫,还没有学会走路的他立马转过头朝相反的方向爬”——不难看出,小艾伯特的心灵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创伤。从之前的喜爱变为之后的恐惧以及恐惧的泛华,大概当父母的看了最心疼吧。

华生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华生坚信环境决定论,他相信只要孩子是健康正常的,那么他们的行为全都可以在出生后被训练和改变。不可否认后天环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孩子进行塑造。但是华生的这段话完全忽视了除健康之外的其他基因作用,如何让一个完全没有艺术天赋的人成为艺术大家?又或者如何将一个对艺术不感兴趣的人培育成艺术家?即使华生通过自己的方法使这些孩子达到预期目标,但那时候的“他们”还是他们原本想要成为的他们吗?可能不是的,那些孩子只是变成了华生想要他们变成的样子。

实验结束之后的小艾伯特的命运很难说,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小艾伯特的真实身份还并不清楚。心理学家Hall P. Beck和Sharman Levinson曾在2009年表示小艾伯特的身份可能是Douglas Merritte,但很不幸的是Merritte在6岁的时候死于脑积水。之后,Beck和Alan J. Fridlund在2012年公布了他们的发现:当年的Merritte并不像华生在他的实验中所说的那样是一个健康正常的孩子,其实Merritte从出生就患有脑积水。而且他们展示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华生对孩子生病的状态是知情的,只是他故意隐瞒了孩子的健康状况。这些发现不仅给华生传奇的一生蒙上了一层阴影,也更加深了人们对这个实验中存在的伦理和道德问题的思考。但在后来的研究中,Russ Powell和Nancy Digdon认为小艾伯的真正身份其实是William Albert Barger。William活了87岁于2007年实去世,他一生都特别讨厌狗,但这也并不能完全证明William就是当年的小艾伯特,更没法证明对狗的恐惧源于当初实验的影响。即使关于小男孩的真实身份的讨论仍在继续,但毫无疑问当年的小艾伯特给心理学领域留下了永久的印记。

展开全文
金标尺教育
点击查看 更多招考
扫码关注 招聘考试公众号
随时随地了解考试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