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教育公基》:25个常见心理学效应——暗示效应

常见效应24: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一、简介

在家教中,家长就可以应用一个“抽象诱导语”的暗示策略使孩子产生暗示效应。

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有经验的班主任还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所谓的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就是条件反射。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暗示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救治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关键在于接受心理暗示的个体自身如何运用并把握暗示的意义。

二、效应

一张从报纸或杂志上摘选的人物照片,复印成30份。准备两份指导语,其中15份的指导语把图片上的人物介绍成罪犯,另外15份的指导语把图片上的人物介绍成一位有名的教授。然后要做实验的同学根据图片和图片上人物的介绍进行描述。两组人因为受到不同的暗示,所以尽管他们看到的图片是同一个人物,但是他们对该人物的描述会截然不同。

(一)指导语

请大家根据照片,对照片上的人物进行一番描述。你可以用多个句子,也可以用一些词语来描述。你可以从他的外表,性格特征等多个方面入手。例如:他可怕的三角眼表明了他心中充满着不好的念头。请大家不要议论,单独完成。

照片人物背景的简单介绍:该图片上的人物是美国露易斯安娜州的吉尔伯特·高什神父,66岁的神父因猥亵一名12岁女童案发,原告律师称,实际受害者的数目保守估计也可能有30名之多,该神父最终被判处9—10年有期徒刑。

(二)指导语

请大家根据照片;对照片上的人物进行一番描述。你可以用多个句子,也可以用一些词语来描述。你可以从他的外表,性格特征等多个方面入手。例如:充满笑意的眼神表明了他在克服科学研究道路上困难时的乐观精神。

照片人物背景的简单介绍:1941年7月1日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1962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学士学位,1969年获凯斯西保留地大学医学博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77年,吉尔曼发现了G蛋白及其在细胞信号传导方面的作用,1981年成功提纯第一个G蛋白,在1994年,破译了细胞传导密码,获得诺贝尔奖,获奖后创办“细胞信息传导同盟”,联合全美生物化学科学家共同破解人体中所有G蛋白的奥秘。

三、启示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

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所谓的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曲条件反射。

一般来说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在家教中。家长可以应用一个“抽象诱导语”的暗示策略使孩子产生暗示效应。

四、意义

我们的古人虽然没有读过心理学,也说不出“暗示效应”的专业术语,但他们却会运用暗示效应。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国演义》中的“望梅止渴”。曹操有次率兵远途跋涉,天气炎热,官兵们又累又渴,偏偏又找不到水井和溪流。于是曹操大喊:“前面山上有一片梅林……”因为梅子是酸的,所以一提到梅子,“酸”的心理暗示便发挥了作用,于是,人们的口腔便大量分泌唾液,起到了暂时解渴的效果。你看,曹操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心理学家”,他不自觉地运用了暗示效应。

赵本山,范伟的小品《卖拐》,也是暗示效应的幽默体现。买者说,自己虽然“脸有点儿大”,但自己的腿没问题。卖者则说,“脸大,那是腿部末梢神经坏死,把脸憋大了”。买者说,“自己的左腿没毛病,只是小时候右腿摔过”。卖者说,“那是转移了,你把左腿跺麻后走一圈儿,肯定会有不适应感”。“末梢神经坏死”,以及“转移”等,都是医学的常用语,有极强的暗示效应。结果,买者对自己的“左腿有

病”便深信不疑,于是,一场骗局便大功告成,《卖拐》也成了小品的经典之作。 望梅止渴,卖拐,分别出自小说和小品,很可能是作者的虚构,但它们却艺术地反映了生活真实。由此,我想到了一则发生在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身上的暗示效应。叶圣陶有严重的失眠症,每天都由夫人给他三片安眠药服下,才能安然入睡,这已成了他的入眠习惯。可是,谁又能想得到,夫人提供的安眠药居然是三片维生素C呢!叶圣陶先生也始终被蒙在鼓里,倘若他知道服下的是维C而不是安眠药,那么,他肯定会辗转反侧而不能入眠(见《名人趣事》)。

笔者也是一个慢性失眠患者,每天靠药物入睡。前些天,从报纸上看了几则“改善睡眠”的药物广告后,失眠更严重了。每天入睡时,广告上的语句便浮现于眼前:“失眠会引起内分泌紊乱,血压升高,甚至引起精神分裂和心脑血管疾病……”愈想愈害怕,愈害怕愈睡不着,只好加倍服用安眠药

无奈,到精神病院找到心理医生进行咨询。我说,我每天只能入睡四五个小时,医生回答说,够了,不少了。盖世英雄拿破仑,每天只睡四个小时,他领导了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发明大王爱迪生,每天只睡四至五个小时,他一生取得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我说,我中午躺在床上,就不合眼。医生回答说,欧洲和美国人中午从不睡午觉……最后医生又告诉我,人和人需要的睡眠时间是有差异的,有的人只需要三四个小时,有的人则需要七八个小时,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每天要睡十个小时……

心理医生的话,对我起到了极大的治疗作用,当天晚上的睡眠便有了好转。中午躺在床上看书,决心不睡午觉,想不到反而入睡了……

惊喜之余,我有两个发现:一、前些时为什么失眠加重?原因是“改善睡眠”广告中的“吓人”词句,起到了暗示效应,失眠要得“心血管病”啊,愈想愈睡不着;二、这些天睡眠为何有了改善?是心理医生的渊博知识,在我身上起了暗示效应,睡多睡少,因人而异,不能要求人人都睡八小时。精神放松了,于是,睡眠有了好转……

暗示效应,极为普遍,有积极的暗示效应,比如望梅止渴;也有消极的暗示效应,比如卖拐。当我们一旦陷进某种消极的暗示效应而不能自拔之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去请教在某些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们,比如找心理医生等。

展开全文
金标尺教育
点击查看 更多招考
扫码关注 招聘考试公众号
随时随地了解考试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