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科知识》:长信宫灯
2022-09-16 | 来源:重庆金标尺教育
《长信宫灯》
基本信息:
《长信宫灯》,中国西汉青铜器,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中出土。
作品内容:
(1)《长信宫灯》通体鎏金,显得灿烂而华丽,铜器上的鎏金工艺在战国时期已出现,铜器经过鎏金处理后,表面金碧辉煌,而且经过鎏金后对于铜器的保护也起着很重要作用。
(2)宫灯的整体造型是一个跪坐着的宫女双手执灯,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分铸而组装成的,宫女体中是空的,头部和右臂还可以拆卸,宫女的左手托住灯座,右手提着灯罩,右臂与灯的烟道相通,以手袖作为排烟炱的管道,宽大的袖管自然垂落,巧妙地形成了灯的顶部,灯罩由两块孤形的瓦状铜板合拢后为圆形,嵌于灯盘的槽之中,可以左右开合,这样能任意调节灯光的照射方向亮度和强弱。
艺术特点:
《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内而得名。
意义价值:
《长信宫灯》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和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而广受赞誉,这不仅在于其独一无二、稀有珍贵,更在于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
展开全文

温馨提示:若您在查看过程中遇到附件无法正常打开的情况,请您将本文链接复制,并粘贴至手机浏览器进行打开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