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写作素材:名人名言(12月18日)
【导读】申论写作素材:名人名言(12月18日)。更多招考资讯,备考干货,笔试资料,面试资料,辅导课程,时政资料,欢迎关注湖北金标尺教育获取。

        1.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否 。

        【典出】《史记·殷本纪》

        【释义】指人在水中可以照见自己的样子,在民众中可以看出政治治理的状况。

        【相关评论】2014年1月20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节选)“第一,更加注重发挥群众积极性。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在群众家门口开展,同群众贴的更近,关系更直接,必须坚持开门搞活动,确保每个环节、每项工作都让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请群众评判。司马迁在史记上说,‘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说的是人从水中能看到自己的形象,观察人民就能知道治理的好不好。每个党员干部都要主动把自己置于社会和群众监督之下,改什么、怎么改、改的怎么样,要让群众看清楚。”

 

        2.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

        【典出】《周官辨非》

        【释义】圣人治理天下所用之道,但凡是于民有利的事情,一丝一发也要推行;于民有害之事,一毫一末也必须革除。

        【相关评论】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增进民生福祉,就要突出问题导向,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高质量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要用心用情用力办好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实事,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3.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典出】《周官辨非》

        【释义】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相关评论】“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诗,是2014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中引用的。习总书记说:“清代郑板桥,以画家、文学家著称于世,长期在河南范县、山东潍县担任知县。他重视农桑、赈济灾民,案无留牍、室无贿赂、清正廉明,深得百姓拥戴,其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成为千古流传的爱民心声。陶渊明、狄仁杰、包拯、海瑞等很多人都当过知县,类似例子不胜枚举。”

 

        4.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

        【典出】《管子·牧民》

        【释义】政权之所以能兴盛,在于顺应民心;政权之所以废弛,则因为违逆民心。

        【相关评论】管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以民为本”思想的政治家,他主张统治者要顺民心、量民力、利民生,因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即政令能否得到推行,就在于其能否顺应民心民意。统治者只有顺应民心民意,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而要顺应民心,首先要了解民情、关心民众疾苦。

 

        5.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

        【典出】《请蠲积逋以安民生疏》 

        【释义】实现国家安定的关键,就在于使百姓安居乐业;而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唯一途径,在于体察他们的疾苦。

        【相关评论】“民者,万世之本也。”明代张居正说:“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要防止“何不食肉糜”的笑话发生,就必须察民之苦。古人讲:“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察民之苦,就要做到“深察”,带着责任、带着感情,放下架子、深入群众,坚决抵制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做表面文章,甚至“摆拍”“走秀”等形式主义;做到“细察”,谨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古训,坚持“百姓利益无小事”,问寒问暖事事体察,知冷知热处处关心;做到“真察”,强化“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意识,听真言、察真情,吃透民情,把准民意,断不可对阿谀之词百听不厌,闻逆耳之言一听就炸。

 

展开全文
金标尺教育
点击查看 更多招考
扫码关注 招聘考试公众号
随时随地了解考试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