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嘉兴南湖重走“一大路”、到贵州遵义追寻“长征魂”、去湖南橘子洲头瞻仰青年毛泽东雕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红色旅游,缅怀先烈、学习中国革命历史,补足精神之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红色旅游作为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的有效途径,是推进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载体。
一方面,文化自信激励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人们自豪于祖国的强大,也更渴望深入了解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因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红色遗存,感悟初心不忘、信念不改的英雄气概,聆听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艰难历史。另一方面,革命历史教育人。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孩子们以前可能只从书本上读到过一些故事,但对这些故事发生的背景、意义等缺乏直观而深入的了解。置身红色景点,重温红色故事,有助于孩子们从小涵养家国情怀,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
眼下,红色旅游持续升温,红色资源开发利用进入“快车道”,但也面临着一些短板。比如,有的红色旅游景区在内容呈现、产品供给等方面存在同质化问题,游客来了仍多以游览参观为主,深度解读欠缺,参与感、互动性不足等等。对此,应多措并举,更好满足游客需求。
一是讲好红色故事。红色旅游不仅仅只是游览和拍照,更重要的是通过讲述革命故事,传承红色精神。一方面,要尊重历史,在遵循真实性、严肃性的基础上,深挖革命文物背后的情感共鸣点,讲述更为立体、生动、鲜活的历史人物与故事。另一方面,可以将红色文化“解码”再“编码”,打造红色文艺作品,让历史场景“扑面而来”。比如,大型红色舞台剧《重庆·1949》、沉浸式实景剧《那年八一》,以生动的表演形式再现革命历史,增强了红色文化的“磁场”,叫好又叫座。
二是整合红色资源。百年党史是由一个个红色资源串联而成的。将这些资源“串珠成链”,形成一条完整的红色旅游线路,有助于人们系统全面地理解壮阔的历史画卷。同时,也需要整合各类生态和文化资源,延长红色旅游产业链,形成“乘数效应”。比如,贵州遵义围绕“长征路”,探索“红色+农旅”“红色+研学”等模式,为游客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旅游体验。
三是守护红色文化。红色资源是发展红色旅游的根基。一方面,要摸清“家底”,可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深入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调查。另一方面,应当通过相应制度规范,捍卫红色遗址、文物和纪念地的“硬界限”。
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红色资源,让人们读懂革命先辈艰难困苦的求索历程,不断汲取智慧和勇气,增强信心与力量,是做热红色旅游的意义所在,更是我们扎实走好脚下每一步的底气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