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写作素材:热点话题之传承传统文化
【导读】申论写作素材:热点话题之传承传统文化。更多招考资讯,备考干货,笔试资料,面试资料,辅导课程,时政资料,欢迎关注湖北金标尺教育获取。

传承传统文化

        (一)相关热点事件汇总

        1.济宁:以传统文化涵养文明实践

        近日,济宁选择从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入手,以“文化”涵养“文明”,通过开设“凡人的家国情怀”主题宣讲、《传统春节中的礼仪和习俗》系列讲座等,配合数字手段和志愿活动创新的双重推进,将本土文化和日常生活融入起来,传承文化的同时涵养文明。

        2.教育部印发指南,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近期,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和《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导中小学课程教材系统、全面落实革命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作了部署安排,助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系统化、长效化、制度化。

        3.文博类节目助推文物热

        近年来,《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博类节目受到观众欢迎、成功助推文物热,将原本“高冷”的文物送入寻常百姓家,拉近了历史文化遗产和观众的距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切地“活”在当下。

        (二)热点话题分析

        1.意义分析

        (1)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一是培养理想人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古往今来无数先辈们的精神品质,尤其是报效祖国、家国天下、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等品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能让我们的思想得以洗礼,将个人梦想与祖国、国家、社会联系在一起,升华了个人的理想人格。

        二是培养人文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追求,“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品质,“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的情操修养……传承传统文化能弘扬这些优秀精神品质,让其深入人心,进而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文化素养。

        三是指导行为实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华夏先哲们的无穷智慧,蕴藏着极具启发内容的道德伦理。传承传统文化能让人们学习这些智慧,培养道德伦理,进而为人们的行为实践提供指导。

        (2)促进国家繁荣昌盛。

        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体现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想风貌及行为特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能让民族的价值观点、道德准则趋于统一,进而形成思想认同,强化团结合作,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文化软实力较量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能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自豪感,能向世人展示多姿多彩的中国魅力,提高对他国文化的影响力,进而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加综合国力。

        三是提供复兴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力量之源、情感之源,它是华夏民族战胜艰难险阻、破解阴谋诡计的动力之源、信心之源,所以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需要传承传统文化,以此提供精神力量,跨越曲折坎坷。

        【逻辑梳理】

        第一部分,从个人这一角度出发,指出传承传统文化可以培养理想人格,培养人文素养和指导行为实践。第二部分从国家发展这一角度出发,指出传承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提供复兴精神力量这三个方面的意义。

        整体思路是:“个人发展(微观)一国家发展(宏观)”,按照由微观到宏观的从小到大的逻辑展开,阐释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2.问题分析

        (1)部分群众思想观念错误。一是对传统文化价值认识不清。当前部分社会文化人的文化精神普遍淡化,把传统文化看成了混饭吃的工具,消解传统文化的神秘价值,使得部分群众对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敬畏感在减弱,让部分群众越来越忽略传统文化的真实价值,进而产生传承传统文化“无用、落伍”观念。二是片面追求西方文化。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各种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严重冲击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文化结构和文化模式,造成部分群众出现崇尚西方文化、轻视中华文化的现象,阻碍传统文化的传承。

        (2)部分传统文化较为落后。一是无法适应现代文化发展。随着我国工业化、互联网等的不断推进,工业文化、网络文化等被人们广泛接受,而部分传统文化与这些新生文化的联系薄弱、甚至对立,使得传统文化无法全面适应现代化的发展步伐,给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带来巨大阻力。二是无法适应群众文化需求。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逐步富裕,群众的文化需求逐渐趋向多元化与多样化,在文化内容,传播形式上群众都有新的需求。而一些传统文化留存一些较为落后的观念与传播方式,无法满足当代群众的文化需求。三是缺乏科学通俗阐释。一方面,传统文化研究常常局限在学术领域,缺乏对相关典籍的通俗化翻译,使得传统文化难以被公众读懂、读透,影响传承效果。另一方面,为迎合市场需求,部分机构、主体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存在低级的唐俗化现象,恶搞传统文化的现象时有存在,曲解了传统文化本身的内涵。

        (3)传统文化传承力量不足。一是文化传承人传承力量不足。一方面,文化传承人数量锐减。青年一代崇尚现代文明,对民族传统和文学艺术逐渐失去兴趣,他们更愿意进人大城市,而不是留守家乡守护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文化传承人难以结合现代生活创新传统文化。如今民间艺人大多是年岁已高的老人,他们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较慢,不懂得运用当代科技。二是文化传承部门协调不足。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涉及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建设、文物、旅游、宗教等多个部门,具体工作也往往归属多个部门,受部门职能分割和权限不同的影响,条块、区域分割还比较严重,没有完全形成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传承保护工作机制。三是文化传承产业相对薄弱。在实践中,一些文化产业对传统文化现代意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解读都十分欠缺,片面性地追逐利益,再加上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传统文化无法与当代需求接轨,使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利用不够,物并不能尽其用。

        【逻辑梳理】

        第一部分,从群众思想观念的角度出发,指出部分群众对传统文化价值认识不清,存在否定中华文化的倾向和片面追求西方文化,轻视本民族文化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二部分,从部分传统文化落后的角度出发,指出部分传统文化无法适应现代文化发展、无法适应群众文化需求和缺乏科学通俗阐释三个方面问题。第三部分从传统文化传承力量的角度出发,指出文化传承人传承力量不足、文化传承部门协调不足和文化传承产业相对薄弱这三方面的问题。

        整体思路是从“群众观念一传统文化一传承力量”这三个维度展开,阐释传承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3.对策分析

        (1)转变群众观念。一是提高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新闻媒体加大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宣传,学校加大对学生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营造弘扬传统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理性对待西方文化。对待西方文化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一味的否定,要积极取其精华,去其槽粕,将其中优秀的方面融入到传统文化之中,正视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内容饱满。

        (2)更新传统文化。一是与现代文化融合。深入研究,加强实践,丰富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现代内容,科学地阐释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使传统文化不脱离现代生活。二是与群众需求融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要紧密联系人民群众,坚持以人为本,以当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和弘扬传统文化,不断更新文化传播的内容与方式。三是科学阐释传统文化。借助现代网络资源,让传统文化走进百姓视野,并邀请各个学者专家结合生活实际,通俗化阐释传统文化;同时,呼吁相关机构、主体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避免对传统文化进行过于简单化、商业化、庸俗化解释,并加强庸俗化解读的惩处。

        (3)壮大传承力量。一是培养文化传承人。各级文化部门积极开展有关保护培养文化传承人的相关活动,建立传承人档案,任命传承人,保存壮大传承人力量。同时,地方政府要为文化传承人才培养提供资金扶持,给传承人提供场地、带徒等支持,培训新老一辈传承人,促使其能结合现代生活创新传统文化。二是协调管理部门。建立高效统一的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管理体制,细化部门合作权责分配,让各个部门形成统一行动、齐抓齐管的工作局面,加强对传承文化的监管力度。三是发展文化产业。聘用相关文化研究人才,深人挖掘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结合当地人文特色、风俗传统,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赋予传统文化经济价值,让其永久发展繁荣下去。

        【逻辑梳理】

        第一部分,从群众观念的角度出发,指出要提高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和理性对待西方文化。第二部分,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指出传承传统文化需与现代文化融合、与群众需求融合、科学阐释传统文化。第三部分从传承力量的角度出发,指出要培养文化传承人传承力量、协调管理部门和发展文化产业。

        整体思路是从“群众观念一传统文化一传承力量”这三个维度展开,闸释传承传统文化的对策。

展开全文
金标尺教育
点击查看 更多招考
扫码关注 招聘考试公众号
随时随地了解考试动态